作文本网 > 小学 > 纪念作文1550字

纪念

小学 2025-10-15 1533字 郑天悦
我心中的抗战精神:在回望与传承中挺立 ----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岁月能抚平弹坑的棱角,风沙可掩埋战斗的痕迹,但当我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上回望,那些刻在历史深处的印

我心中的抗战精神:在回望与传承中挺立

----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


岁月能抚平弹坑的棱角,风沙可掩埋战斗的痕迹,但当我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上回望,那些刻在历史深处的印记愈发清晰。于我而言,抗战精神从不是遥远的符号,而是由对历史的沉重思考、对英雄的由衷敬佩,以及传承火种的坚定决心交织成的生命力量,穿过八十年时光,依然在心中滚烫。

题记


历史的褶皱里,藏着精神的密码


凝视那段烽火岁月,最先涌上心头的是对历史的深刻思考。我曾在史料里读到淞沪会战的统计:三个月激战,中国军队伤亡二十五万余人,却硬是将日军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狂言碾成泡影。这让我懂得,抗战从不是一场轻松的胜利,而是无数人用“以空间换时间”的牺牲,为民族争取喘息的机会。四行仓库的保卫战尤为震撼——四百多名士兵明知是孤军,却在租界的注视下死守四昼夜,他们用弹孔累累的墙壁告诉世界:中国人有不低头的骨头。


这种思考让我看清:抗战精神的底色,是绝境中的清醒。从“九一八”后的迷茫,到“七七事变”后的觉醒,从一盘散沙到全民抗战,这个民族在血火中终于明白:尊严从不是别人赐予的,要靠自己用血肉去争。那些战场之外的故事同样动人:北平学生举着“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”的标语游行,上海工人通宵赶制手榴弹支援前线,南洋华侨募集的物资堆满了港口……原来胜利从不是军队的孤军奋战,而是整个民族拧成一股绳的力量。


英雄的身影里,立着不朽的脊梁


对英雄的敬佩,总在触碰那些具体的生命时愈发浓烈。赵一曼嘱托儿子“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”时,笔尖渗出的血痕里,藏着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歉疚,更藏着对民族的赤诚;杨靖宇在长白山的雪地里,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,没有一粒粮食,以不屈之姿铸中华民族铮铮骨气;四行仓库的陈树生身捆手榴弹跃向敌群,21岁生命化作光,照亮苏州河对岸同胞眼眸。


他们并非天生英雄,只是抉择时选择了“大义”。我曾在纪念馆见过赵一曼的照片,她穿着旗袍,眼神温柔如邻家姐姐;也见过杨靖宇年轻时的画像,眉宇间有文人儒雅气质。可国难当头,他们收起儿女情长,扛起家国重担。这让我明白:英雄从不是高不可攀的雕像,而是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,他们用生命诠释了“中国人骨头硬”。


传承的火炬上,燃着不息的火焰


站在今天回望,传承抗战精神的决心,早已藏在生活的肌理里。今年暑假,我和爸妈去影院看了《南京照相馆》。当看到吉祥照相馆的人们冒死藏起日军暴行的底片,阿昌颤抖着将显影液浇在相纸上,那些模糊的影像慢慢清晰时,后座传来低低的抽泣声。那一刻,我忽然懂了,抗战精神里最珍贵的,就是普通人在黑暗里守住光亮的勇气。


而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,更让我对“传承”有了真切的感受。当仪仗队迈着正步走过广场,当战机编队在天空划出“14道烟带”——那是对14年抗战历程的铭记,也是对14亿人民光明前景的祝福。看台上的掌声像潮水一样涌来。爸爸告诉我:“八十年前,我们靠血肉之躯挡敌人;今天,我们用实力护和平,这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。”我望着人群里挥舞的国旗,忽然想起电影里那句台词:“骨头硬,国家才站得稳。”原来,阅兵场上的整齐步伐,和当年战场上的冲锋号,骨子里是一样的劲。


这种决心体现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:课堂上,我认真记下那些历史细节,不是为了应付考试,而是怕辜负了电影里守护真相的人,怕对不起阅兵式上战士们敬的军礼;操场上,长跑时想放弃的瞬间,总会想起照相馆里的人们在枪口下坚持,想起阅兵方阵里战士们挺拔的脊梁——他们都在教我“再难也不能退”;教室里,郑老师办了“光影里的抗战故事”分享会,把阅兵视频和英雄事迹放给大家看,当同学们指着屏幕问“现在还有这样的英雄吗”,我指着新闻里的消防员、身边的志愿者坚定地说:“这就是今天的英雄啊!”


八十载岁月峥嵘,烽火虽远,但抗战精神从未褪色。它是对历史的思考,让我们看清民族的韧性;是对英雄的敬佩,让我们懂得何为担当;是传承的决心,让我们在前行中不忘来路。这束从烽火中燃起的光,照亮过救亡图存的路,也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途——因为我们这一代人,正举着它,坚定地走向未来。



尾声

不负昭华行且知,

莫忘烽火照残阳。

且看今朝少年志,

敢将薪火续荣光。

标签: 纪念

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
免责声明: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,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。若发现非授权的原创作品,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!
备案号:湘ICP备2025127569号-1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.zuowenben.com【作文本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