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爸爸妈妈就像两个神奇的“生活魔法师”,他们总能把枯燥的家务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游戏。让我来告诉你们,他们是怎么...
浙江传统文化非遗传承——我的骨木镶嵌初之旅
浙江传统文化非遗传承——我的骨木镶嵌初之旅 那个蝉鸣聒噪的上午,为进行研究性学习,我来到了宁波鄞州非遗馆的玻璃展柜前屏住了呼吸——黝黑的檀木上,白梅傲雪绽放,细看竟
浙江传统文化非遗传承——我的骨木镶嵌初之旅
那个蝉鸣聒噪的上午,为进行研究性学习,我来到了宁波鄞州非遗馆的玻璃展柜前屏住了呼吸——黝黑的檀木上,白梅傲雪绽放,细看竟是千百片牛骨拼嵌而成。这便是我与浙江非遗瑰宝"骨木镶嵌"的初见。
骨木镶嵌是中国传统手工艺,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其以牛骨、象牙、玉石等为原料,镶嵌在木器表面,形成精美图案,工艺繁复,需经选料、雕刻、打磨、拼接等多道工序。起源于西周,明清时期达到鼎盛,宁波地区尤为著名。作品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,常见于家具、屏风等,风格古朴典雅,展现了传统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。这一技艺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,也是中华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。
作为体验的初学者,我选择了比较简单的两仪眼挂坠。木片温润如肤,牛骨薄片却脆得像薯片,稍不留神就会"咔嚓"断裂。
骨木镶嵌的陈师傅握着我的手示范,刀尖在木上划出流畅的弧线,碎屑像雪花般簌簌落下。轮到我自己下刀时,刻痕却歪成了蚯蚓,并且凹凸不平,十分难看。"别急,老匠人说'心静木自听'。"他指着墙上老照片里佝偻着腰的工匠,"他们雕一艘花轿要十年呢。
最难忘的是嵌骨片。我用镊子夹着米粒大的鲍鱼壳,手抖得像风中的叶子。胶水不是多了淤成疙瘩,就是少了留出缝隙。陈师傅忽然哼起童谣:"点点胶,轻轻按,月亮婆婆来帮忙..."在笑声中,第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成功。当骨片与木槽完美契合时,我仿佛听见了千百年来匠人们的夸赞。
如今这枚两仪眼挂坠在我书桌前轻轻摇晃。阳光透过窗子洒在挂坠上,蓝绿色的鲍鱼壳与纯白的牛骨交相辉映,使桂两仪眼仿佛活了过来,散发出炫丽的光泽。那些凹凸的纹路会在地上投下跳动的光斑,就像传统与青春交织的影子。
六月初研究性学习开展结题报告,我带着自己花了几小时做的两仪眼挂坠向同学们展示——原来文化传承不需要惊天动地,只要愿意伸出双手,每个人都能接住历史递来的刻刀,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男是女,是老是少,都可以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,让非遗文化可以继续传承下去,发扬传统文化。
我从未想过,一块普通的木头和几片牛骨,竟能在指尖下绽放出千年文化的光彩。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,在宁波鄞州非遗馆的一次体验,我初次邂逅了浙江传统工艺——骨木镶嵌,也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文化传承之旅。
相关文章
版权声明
-
1、本网站发布的作文《浙江传统文化非遗传承——我的骨木镶嵌初之旅作文850字》为作文本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!
2、本网站作文/文章《浙江传统文化非遗传承——我的骨木镶嵌初之旅作文850字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作者文责自负。
3、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,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,评改作文。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不承担责任。
最新作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