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本网 > 中学 > 初一 >

生死

初一 2025-07-20 1009字 李语涵
幼时懵懂,我对“生死”尚无概念。或许因未曾亲历“生离死别”,大人口中那深沉的“离开”二字,于我不过是模糊的语汇。 直到三年级,我第一次踏入那个庄严肃穆的礼堂。满目是

幼时懵懂,我对“生死”尚无概念。或许因未曾亲历“生离死别”,大人口中那深沉的“离开”二字,于我不过是模糊的语汇。

直到三年级,我第一次踏入那个庄严肃穆的礼堂。满目是灰墙、白饰,正中央悬挂着一张黑白遗像。低低的呜咽声弥漫着,不见一丝笑容。那一刻,“生死之别”的沉重第一次真切地撞击了我的心扉,也让我开始思索:人,该如何“生”?又该如何面对“死”?

回望历史长河,无数先贤以其言行诠释着生死的意义。文天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绝唱,映照其至死不渝的爱国丹心;李清照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的豪言,尽显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;而孟子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”的抉择,则道明了在更高价值面前,生命亦可从容交付。生死,在文人志士的笔下,被赋予了超越其本身的深邃意境。

我尤为心折泰戈尔之言:“使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”这境界并非伟人专属,而是上至领袖、下至黎民皆可奋力追寻的生命图景。

生如夏花,是在生命的葱茏季节里纵情绽放。夏花不择沃土,在平凡的绿叶间亦能迸发勃勃生机,以最饱满的姿态宣告存在。何谓“夏花”?是将士浴血沙场,以血肉守护家国安宁;是工人精研技艺,于毫厘间倾注匠心;是学子焚膏继晷,为理想蓝图积蓄力量……“夏花”,并非特指某一人,而是无数平凡生命在各自位置上全力燃烧、照亮一隅的群像。他们或许默默无闻,却以那份执着与热爱,在世间留下无悔的印记,让生命之光粲然不灭。

死如秋叶,则是在生命行将落幕时归于宁静与奉献。秋叶染尽霜华,随风悄然飘落,不喧嚣,不悲切,安然融入泥土,化作滋养新生的春泥。龚自珍有诗云: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”落叶归根,其姿态静美,其心意拳拳,心甘情愿地滋养着未来。前有李广将军,虽“口不能道辞”,然其忠勇,“即死之日,天下知与不知,皆为尽哀”;后有毛泽东主席,开创并奠基新中国伟业后溘然长逝,举国同悲。更有那千千万万的普通人,不求显达富贵,只将一片赤诚留予人间,如秋叶般静美地滋养着后世。

诚如村上春树所悟:“死并非生的对立面,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。”生命的真谛,在于不因终点的存在而颓唐消沉。纵是平凡之人,亦能在寻常岁月中追寻内心的光焰。生死之间,并非冷酷的诀别。那曾经绚烂绽放的“夏花”,其精神与奉献已融入世界的肌理;那静美归根的“秋叶”,其滋养正催生着未来的新绿。死亡,是生命乐章不可或缺的终章,更是生命价值得以升华和永恒延续的证明。如此看来,每一次静美的“死”,都是为了在更广阔的意义上与未来美好“相见”——在精神的传承中,在价值的延续里。


标签: 生死

免责声明: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,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。若发现非授权的原创作品,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!
备案号:湘ICP备2025127569号-1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.zuowenben.com【作文本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