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本网 > 中学 > 初二 > 文明的叹息——读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有感作文1050字

文明的叹息——读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有感

初二 2025-10-04 1044字 陈欣冉
历史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,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。 ——题记 从一本书走进一座城,体会它的美与深度。而余秋雨的这本书以文化散文的形式,记录了作者在国内外进行文化考察时的所

历史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,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。

——题记

从一本书走进一座城,体会它的美与深度。而余秋雨的这本书以文化散文的形式,记录了作者在国内外进行文化考察时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,通过对历史遗迹、文化现象和人文景观的探访,反思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命运与困境。

其中,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《道士塔》,文中,敦煌文物的如同一把利刃,直直刺进心里。文中的王道士,无知又愚昧,他的随手变卖,让承载着华夏千年文明的瑰宝轻易流入异国比乡。可同时,王道士也只是一个文盲,一个普通想活命的老百姓,在那个年代,威逼利诱很正常,文章整含的深义,在于讽刺请政府的腐败无能,王道土发现了藏经洞并且告诉当地的县令,只迎来草草一句“经费有限,就地封存”。可见当时政府对保护文物多么的不重视。

世事难料,小小的人物,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,就展书的名字,“苦旅”说不出口的感受,都在一个“苦”多,道士塔的苦,是莫高窟的苦,是当时中国的苦,也是全部历史人物的苦。其中有一句话引人深思:“这种桥梁式的人物如果把一方河岸完全扒塌了,他们以后还能干什么。”国家的衰落都来文明的险落,国不强何来的文化自信。

历史上,斯坦因、伯希和等人用极少的钱财换走了大量的文书。今天,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形式变了,但本质犹在:商业开发对古迹的破坏、建设性破坏、文物走私、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霸权等,都是新时代需要警惕的“掠夺”形式。如方言、传统技艺、民间习俗等。它们同样面临“王道士”式的困境——传承人的断代与消亡。如果没有人能读懂、领悟、传承其价值,这些文化瑰宝同样会无声无息地消失,如同被时间的风沙。

就拿西塘古镇来说,古镇里到处充满了小摊小贩的吆喝声,不复原有的宁静。古镇再也没有从前的古色古香,商业化的气息,充斥在每一个角落。在老人们的印象里,曾经的西塘恰如那句沿用至今的宣传语所言,是一座“生活着的千年古镇”:“早上7点多到镇上,看到的是生煤球炉的老人、在河边洗菜淘米的主妇,无线电里飘着越剧的声音,街上有淡淡的黄酒香气……”生动的生活场景比比皆是,整个古镇充满了生活气息。可如今古镇内商铺林立,民宿、餐饮店、酒吧众多,尤其酒吧一条街氛围喧嚣。所以最关键的问题,在于在当下科技发达的情况下,如何平衡保护文物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。

短剧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采用拟人化手法从一盏小玉壶的角度。讲述在外文物回家的故事。“杯杯盏盏念故乡,相碰低吟诉衷肠。“那些因为山河破碎而流落在外的文物们,已经在他乡一百多年,对故土思念之深,难以尽述。

合上书页,余秋雨先生的这场“苦旅”,仿佛为我们点明了中华民族精神地图上的一个个穴位。这些穴位,深埋于大地,记录着辉煌与伤痛。而我们这代人的考题,正是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,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,如何让文明的薪火,不再发出沉重的叹息。

标签: 叹息 有感 秋雨

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
免责声明: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,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。若发现非授权的原创作品,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!
备案号:湘ICP备2025127569号-1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.zuowenben.com【作文本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