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色爬了窗户,一抹强壮的身影在阳台被拉得很长,我望着手中那天青色的口风琴,往事如浪潮般涌向那座记忆深处的山。...
随遇而安的勇气 ——苏轼乐观豁达的一生
随遇而安的勇气 ——苏轼乐观豁达的一生 “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——题记 纵观苏轼这一生,他一直在宦海里沉沉浮浮,乌台诗案的惊涛巨浪险些将他碾碎,贬谪的小船带他去过
随遇而安的勇气
——苏轼乐观豁达的一生
“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——题记
纵观苏轼这一生,他一直在宦海里沉沉浮浮,乌台诗案的惊涛巨浪险些将他碾碎,贬谪的小船带他去过偏远的密州、蛮荒的海南。但无论在哪里,他都拥有一份异乎常人的乐观,这让他在命运的跌宕起伏中,始终有直面生活的勇气。
1072年,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自请离京赴杭任职,得以饱览西湖美景。他在湖畔写下“我本无家更安往,故乡无此好湖山”,豁达地将杭州视作第二故乡。反观常人,仕途失意时往往难有赏景之心,更鲜少能如苏轼这般,将贬谪之地当作眷恋之所。
后来,苏轼转任密州。相较杭州,这里更为荒僻,“岁比不登,盗贼满野,狱讼充斥,而斋厨索然,日时杞菊”。面对眼前的凋敝,他只想着“修补破败,为苟全之计”,非但没有抱怨,反而更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治理举措。这份积极向上、一心为民的情怀,着实令人感佩。
乌台诗案将苏轼抛入人生谷底。经此一劫,他被贬黄州,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,苏轼成了苏东坡。《东坡》中那句“莫嫌荦确坡头路,自爱铿然曳杖声”,道尽了他安享当下、不怨不尤的乐观与豁达。换作是我,怕是早已被这场风波碾碎了。
宋哲宗亲政后,苏轼遭罗织罪名,一再贬谪。1094年,他被贬至气候湿热、地理偏远的惠州,却仍随遇而安。游松风亭时,“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?”的顿悟,道尽对境遇的释然;嚼荔枝写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,全无怨怼,尽显把他乡作故乡的通透。
朝廷见苏轼过得自在,又将他贬至更偏远、言语不通的儋州。即便在这般荒僻之地,他仍写下“念此可以一笑”“九死南荒吾不恨,兹游奇绝冠平生”的诗句。苏轼的豁达,源于他骨子里的“人间性”——他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文人,而是脚踩泥土、心向生活的“凡人”。
其实,苏轼不是不痛苦,只是从不困在痛苦里。就像他写的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——把命运的刁难,活成了一场边走边看的修行。这种乐观,不是对抗命运的顽强,而是和生活和解的豁达。
读懂了苏轼这随遇而安的一生,我才明白:原来真正的强大,从不是与命运硬刚,而是在困顿中为自己辟出一方晴空——心若安处,纵是天涯,亦是吾乡。
相关文章
版权声明
-
1、本网站发布的作文《随遇而安的勇气 ——苏轼乐观豁达的一生作文850字》为作文本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!
2、本网站作文/文章《随遇而安的勇气 ——苏轼乐观豁达的一生作文850字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作者文责自负。
3、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,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,评改作文。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不承担责任。
最新作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