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本网 > 中学 > 初一 > 一眼,看千年的西津渡作文1200字

一眼,看千年的西津渡

初一 2025-10-21 1159字 孙密语
一眼看千年 国庆节,我们一家人的脚步来到了镇江的西津古渡。 脚踏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,两边是黛青斑驳的墙面,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径,拾级而上的亭台楼阁,这就是西津古渡。漫

一眼看千年

国庆节,我们一家人的脚步来到了镇江的西津古渡。

脚踏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,两边是黛青斑驳的墙面,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径,拾级而上的亭台楼阁,这就是西津古渡。漫步小巷子,墙面上“一眼看千年”五个大字印入眼帘,它如同一把打开古渡历史时光的钥匙,向我们呈现出渡口千年的沧桑巨变。

千年路:从泥沙路到青石板

渡口的路面让我们一眼看到了千年前的岁月。从三国时期的泥沙栈道,到唐代的沙质小路,到宋代的石头路,再到清代的青砖石板路。我仿佛古代的劳动人民,拿着铁锹,扛着铲子,一寸一寸修起这一条通往渡头的小路;仿佛看到了挑夫,赤膊挑货物,沉重的货物把它们瘦小的肩膀上,压出了深深的印记;仿佛看到了人力车夫,推着装满货物的独轮车,在泥泞的小路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印记……

千年塔:走在通往渡口的路上,抬头看到一道过街石门,门楣上雕刻着“昭关”两个大字,上面矗立着一座过古塔。这座古塔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过街古他。路过这里的每一个游客,你不必跪地祈福,只要心中默念美好的祝愿,便能带着它踏上新的征程。正如王安石当年路过此地的心声:“明月何时照我还?”古塔寄托着多少南来北往的游子,千年的祈愿,流传至今。

千年渡:从重要渡口到通商口岸

西津渡在三国时期被称为“"蒜山渡”,西晋末年北方流民南迁,此处成为关键渡口。至唐代已发展为成熟的商贸码头,张祜笔下“金陵津渡小山楼”的意境里,依稀可见渡口客栈中商旅络绎不绝;李白诗中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的美丽意境中,仿佛能望见孟浩然在此登舟东去的身影。

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,它迎来了命运的转折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清政府签订“天津条约”,这里被迫成为通商口岸。英领馆的入驻、美国卷烟厂的建造,红砖铁门在周边一片青砖黛瓦中显得格外刺眼,他们通过渡口运输的是鸦片,是卷烟,源源不断的银元通过这里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。驻足青石板上,我不禁想到辛弃疾“何处望神州”的慨叹。而今这些侵略者早已被赶出国门,而这些建筑却告诉着我们“弱国无外交”的深刻教训。

千年梦:从历史坐标到文化地标

有人说,西津渡原来就是一处天然港湾,紧邻长江,依山栈道,成就了繁华的西津平渡。随着长江江岸北移,西津渡早已卸下渡口的职责,但它却以文化地标的新身份焕发光彩。登上云台阁远眺,整座镇江城尽收眼底,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和谐共存,润扬大桥如同如一条飞虹横跨扬州镇江两地,连接两地的经济和文化。杜牧笔下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的感叹已成过往,取而代之的是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的城市发展。西津渡的故事,正如苏轼所言: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。在千年流经的岁月中,它既是见证者,也是参与者,它将历史与未来完美结合。

站在西津渡的古街上,“一眼看千年”不再只是一句题词,而是一幅可触可见可感的历史长卷。这里的每一块青砖、每一寸石板、每一个建筑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历史故事,而我们现在要做的,就是在这千年积淀之上,续写新的历史篇章。

标签: 千年 一眼 西津渡

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
免责声明: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,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。若发现非授权的原创作品,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!
备案号:湘ICP备2025127569号-1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.zuowenben.com【作文本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