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本网 > 中学 > 初二 > 曾祖父的灯笼作文1050字

曾祖父的灯笼

初二 2025-11-05 1040字 房召兵
在我的记忆里,曾祖父和他做的灯笼,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。鲁南老家的年,若少了曾祖父亲手扎的那盏灯笼,再响亮的鞭炮、再丰盛的年饭,也总觉得缺了份贴心底的暖。那时候

  在我的记忆里,曾祖父和他做的灯笼,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。鲁南老家的年,若少了曾祖父亲手扎的那盏灯笼,再响亮的鞭炮、再丰盛的年饭,也总觉得缺了份贴心底的暖。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,一放寒假就揣着作业往曾祖父家赶,书包往炕沿一扔,便搬个小板凳凑到堂屋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忙活。

  他做灯笼的竹篾,都是从村后山坡的竹林砍来的,专挑表皮发青、节疤少的三年生毛竹。鲁南的腊月,风裹着湿冷刮在脸上,跟小刀子割似的。曾祖父总在堂屋生起煤炉,火苗“噼啪”跳着,把屋里烘得暖融融的。他把削好的竹篾泡在炉边的温水里,一泡就是大半天,说这样弯折时才柔韧,不容易断。我就坐在旁边看,他满是老茧的手捏着竹篾,穿、插、捆、扎动作娴熟,没一会儿,一个棱棱分明的六角形灯架就立起来了。每个接口都要用浸过桐油的麻线缠紧,他边缠边念叨:“得结实点,不然你这孩子提着跑,摔一跤就散架了。”

  灯面是从本地集市买的粗棉纸,厚实耐潮,遇上雪天也不容易破。曾祖母早把纸浆洗晾干,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桌上。曾祖父戴上老花镜,先在纸上用朱砂画图案,不是“年年有余”的红鲤鱼,就是“喜上眉梢”的喜鹊,偶尔见我凑得近,还会照着我课本上的插画,画几株简单的太阳花。糊纸时,他把浆糊调得不稀不稠,用竹刮子一点点抹在灯架上,再轻轻贴上棉纸,手指顺着纸边细细抚平褶皱:“纸贴平了,灯光透出来才匀,你提着去跟小伙伴炫耀,也体面。”我总忍不住伸手想帮忙,却总被他笑着挡回来:“你别碰,仔细弄破了。先去炕头写作业,等做好了,这盏小的就给你。”

  灯笼的配饰也都是曾祖父亲手备的。他把秋天晒干的红枣、花生串成短串,挂在灯架的六个角当坠子,说:“红枣象征红火,花生代表踏实,你是学生,读书就得这样一步一个脚印。”灯座是用自家梨树上的木头削的,鲁南乡下遍地是梨树,梨木细腻,他打磨得光光滑滑后,还会用小刀刻个小小的“学”字。“刻个学字,你提着它,就常想着好好读书。”曾祖父边刻边笑,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,像朵绽开的野菊花。

  除夕那天,曾祖父踩着院角的薄雪,把大灯笼稳稳挂在院门楣上,然后转身递给我一盏巴掌大的小灯笼,里面早已点上了粗红烛。我提着它在院里跑,梨木灯杆握在手里暖暖的,干果坠子碰撞着发出“哗啦哗啦”的脆响。曾祖父靠在门框上抽旱烟,烟袋锅里的火星子和灯笼的光映在一起,把他满脸的笑容照得格外清楚。那时候我总举着灯笼跟小伙伴炫耀:“这是我曾祖父做的,比买的结实多了!”

  后来,曾祖父去世了。那年冬天的雪下得特别大,堂屋的煤炉再也没生起来,竹篾的清香也渐渐散了。我在曾祖父的旧木箱里翻到了他最后做的那盏小灯笼那灯灭了?不!它一直亮着,在黑暗中闪着光亮。

标签: 灯笼 曾祖父

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
免责声明: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,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。若发现非授权的原创作品,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!
备案号:湘ICP备2025127569号-1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.zuowenben.com【作文本】